天才教育网合作机构 > 北京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 北京会计培训机构 >

天才领路者

欢迎您!
朋友圈

400-850-8622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9:00-21:00

位置:北京职业技能培训资讯 > 北京会计培训资讯 > 终于懂了人物专题片音乐制作技巧

终于懂了人物专题片音乐制作技巧

日期:2019-11-04 10:46:44     浏览:190    来源:天才领路者
核心提示:音乐是构成电视专题片不可或缺的元素,尤其在人物专题片中,音乐更是表现人物感情、烘托环境气氛以及推动剧情发展的最重要的艺术手段。下面是人物专题片音乐制作技巧,一起来了解下吧: 【人物专题片音乐制作技巧】  音乐的编配 音乐的编配是专题片音乐制

音乐是构成电视专题片不可或缺的元素,尤其在人物专题片中,音乐更是表现人物感情、烘托环境气氛以及推动剧情发展的最重要的艺术手段。下面是人物专题片音乐制作技巧,一起来了解下吧:  

【人物专题片音乐制作技巧】  

人物专题片音乐制作技巧

 

音乐的编配  

音乐的编配是专题片音乐制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主要指音乐的选配和组接。  

专题片音乐选配的关键是要抓好片头、片尾、中间叙述、激情这四个环节。作为一部专题片的起始点,片头的处理常常是先出画面,没有解说。因此,片头音乐的处理才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通常选取有气势或有意境的音乐放在片头,这样可以起到吸引观众注意力、让观众情绪自然介入情节的作用。至于片尾音乐的选择,编导应考虑专题片的整体要求,是把观众情绪提起来,还是把观众情绪压下去。通常人物专题片的片尾曲都会处理得轻一些,以便给观众留有遐想和回味的空间。  

专题片《爱在故乡》的片头和片尾音乐就很好地抓住了观众的情绪。为了配合片头江南水乡优美的画面,编导选择了主人公薛伟自己演奏的乐曲《爱的致意》,在紧扣了专题片“爱”的主题的同时,也准确地表达了一代小提琴大师对于家乡的眷恋。专题片结尾处是薛伟在个人演奏会上被鲜花和掌声簇拥的场景,编导选配了经典名曲《梁祝》作为片尾曲,悠扬、缠绵的曲调再一次呼应了片子的主题,同时又让观众的情绪得以回落,转而是对整部片子的回味。  

专题片的中间叙述环节,通常配以较舒缓、优美、动听的音乐。整个乐段可以组接得长一些,这样可以让观众的情绪始终驻留在配乐所营造的气氛中,保持住了观众的情绪,也就保持住了观众想要了解片子所叙述故事的愿望。随着专题片剧情的发展出现大喜、大悲或激动人心的场景时,我们必须选配与场景相呼应的音乐来配合观众抒发心中的情感。如喜庆的画面内容,要配以欢快的音乐;痛苦悲伤的情景,要配以低沉、哀怨的旋律等等。在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中,当片子回忆周总理访问缅甸时,编配了一段缅甸音乐,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把观众一下就带入到了画面场景中;而在《彭真》“万里关山”这一集中,有一大段都是反映天津总工会遭查封、大批共产党人被捕入狱的历史事件,因此伴随画面,编导选用一段贯穿始终低沉舒缓的音乐,烘托了画面的压抑感和沉重的气氛。  

这种音乐依附画面进行编配的方法是专题片音乐制作中的常用手法,它不仅能极大地丰富画面的表现力,而且能增强整部专题片的感染力。  

音乐的剪辑  

如果说音乐编配讲究的是音画统一原则,那么音乐剪辑就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必要手段。也就是说,音乐与画面相配,除了需要在风格、节奏、内容、情绪、主题上保持一致外,还必须在长短上使它们相吻合。如果某段落画面已自然结束,而这时音乐尚未奏完,就会给观众造成一种画面戛然而止的错觉。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预先对音乐进行删节或对画面重新做剪辑,使音乐和画面长短吻合。  

另一种是在画面结束的同时,不立刻切断音乐,让音乐稍长3~5秒,同时渐渐减低音量,以缓和观众对不完整音乐的感觉。但这种办法不宜在片尾使用,尤其是如果片子的规模较大,有一个辉煌壮丽、振奋人心的结尾时,使用减低音量的办法,显然会和内容的要求不相符。  

在音乐段落的剪辑上,我们应注意段落的过渡一定要做到自然流畅。两段音乐的剪辑必须找准衔接点,不能有明显的间断,更不能随时卡断。*在一个完整的乐段或乐句结束的地方衔接,并且根据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走向将两段之间的关系调顺自然,这样才能不露痕迹。另外,音乐分段时,不要太短太碎。它不同于画面分段,画面是比较直观的点状连续,有时一两幅画面就能说明一个问题,而音乐是线状连续,通常一两个乐音根本表示不出什么,最少也要两个或更多的乐句才能表达一个比较完整的情绪或刻画一个形象。所以音乐的分段都比较大,有整体感。音乐的进出要和片子的内容相配,一般段落开始时用上行乐句,结束时用下行乐句。  

音乐的节奏  

音乐的节奏主要指音乐的快慢、强弱和“声部”。  

专题片中,音乐节奏要依据画面节奏来统筹把握。比如画面展现的是波澜壮阔的劳动场景,那么主题音乐和插曲的节奏就要调得激昂些;但如果是劳动者趁着暮色归家,那么音乐的节奏就不能激昂了,要调得舒缓一些。片子的画面节奏有时会很复杂,如《决战太行》中有一个片段:两位民工牺牲后,镜头从远山摇起,那林涛,那林涛中掠过的山鹰,那山鹰飞越的大山,还有大山中蜿蜒的盘山公路……用什么样的音乐来烘托这种气氛呢?影片选取了一段节奏变化丰富的音乐,让我们在这段音乐中,既感受到了忧伤、悲壮,还有一股浩然的力量。  

此外,音乐快慢节奏的变化也是我们在音乐制作过程中经常要用到的手法。有意思的是,将一支旋律相同的乐段,做不同的节奏处理,所获得的音乐感觉也完全不同。比如将贺绿汀的乐曲《森吉德玛》用慢速表现,我们可以体会到辽阔草原的壮丽景色;而快速,则表现了蒙古人民愉快的生活景象。这表明,音乐的节奏是可以改变乐曲性质的。根据这一特性,我们就可以根据人物专题片的画面要求来控制音乐的节奏,在表现一个人激动、兴奋的场面时,用快速的旋律配合;比较抒情的地方,用适中的速度来配合;而挽歌、沉痛的回忆等就用慢速相配合。  

音乐的后期处理  

专题片进入到后期合成阶段,编导应对所有音乐作以总体的调节和控制,要保证各种声音的交错更迭不能有突停、突起及戛然而止的状况,声音这条线必须是流畅的。如果遇到两种或两种以上声音同时出现时,必有一种声音为主,一种声音为辅,当人物对话或采访解说与音乐同时出现时,音乐必定以背景声出现,主次音量比例一般是2比1或3比1。而当片子在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描绘景物时,则主要靠音乐来起作用,这时要把音乐推大,让它充分发挥作用。  

专题片中的音乐也可以充当音响的效果声。比如一些回忆、煽情的镜头,需要音乐来烘托。我们可以在后期处理得虚一点,在里面加一点混响,把它拉远、展宽,让它充斥在声场里,这样做更能强化气氛。在很多时候音响的声效施加位置是无法选择的,但是音乐的位置我们可以选择。例如,在《女性职场》一片中,男主人公妻子发生车祸的一场戏,刹车的音响声必须与电视画面同步。刹车的音响声比音乐更能体现扣人心弦的紧张气氛,这时音乐就应该避开音效,晚一些出现。这样的操作可以为音乐和音响留下各自发挥的空间,相辅相成地表现不同的情绪。  

【人物电视专题片制作的技巧】  

一、鲜明的主题定位,是作品的个性所在,也是吸引观众的基础  

我们常说,一个人要有自己的个性,个性的不同使人与人产生了区别,从而决定了自身存在的意义。一个节目、一部片子也是这样,如果没有个性,没有特点,都是一个面孔,那么它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反映一个典型人物,主题应该怎样敲定?这是我们在创作之前就必须要解决的*难题,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就首先要确定片子的个性。  

一般情况下,一个先进人物往往亮点很多,生活中很多事例都值得我们写进片子里,在大量的事实面前我们必须进行筛选,选出最能表现其个性的事实。要概括出片子的主题,笔者建议采用删除枝叶保留主干的办法,把凡是影响主题的内容全部删除,把能展示片子中心的内容科学保留。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思想大量反映在他的言行上,并不是当他做出先进事迹的时候才具有先进思想的。因此,一定要选取最能揭示人的思想境界,最能表现人的崇高品质来写,把写人与揭示人的精神境界结合起来。  

在沈浩2004年初被选派到小岗村任职时,笔者就跟拍他,积累了很多感人素材,2008年制作成专题片曾在省市获过奖。2009年11月6日沈浩同志不幸去世,我们又及时到小岗村采访,沈浩书记有许多值得称赞的成绩,我们对沈浩的事迹进行了梳理,把最能表现主人公性格的内容放在片子里,片子的前半部分安排了沈浩顶住压力清理集体资产,争取资金修路、给村民建房,引进GLG企业、支持村民种植双孢菇的事例,后半部分安排了主人公克服家庭困难的具体事例,表现了沈浩6年来为小岗的发展、为小岗人民幸福,舍小家为大家,化小爱为大爱,把青春乃至生命都奉献给小岗,把精神也留在了小岗这样一个主题。  

在电视人物专题片主题思想的确定过程中,我们不能在反映一个人物时面面俱到,写了工作写家庭,写了家庭写爱人、孩子、老人,就像流水帐,人物的思想被繁杂、琐碎的材料淹没,要大刀阔斧地进行全方位的系统取舍。  

二、跟踪拍摄是新时期电视专题片创作的手法之一  

目前国内各个制作机构在编辑制作人物专题片时,基本都是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为表现对象,直接反映现实生活,以无可争辩和令人信服的真实性感染、启迪观众。而被拍摄对象每天都会遇到不可预测的新情况,人物的心理变化,事件向什么方向发展,我们作为拍摄者事前难以知晓。但是,要提高片子的质量,增加片子的可视性,我们必须拍摄到这些素材,如果我们摄制人员不在现场跟踪拍摄,很多重要的情节就要漏掉,事件的进展也会脉络不清。此外,人物电视专题片中的一些感人细节,也是靠在现场长时间的跟踪,通过创作人员细致入微的观察,在亲身目睹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随时抓拍的。  

在沈浩6年的选派生涯中,我们不间断地对主人公进行跟踪拍摄,用画面语言和现场事实来表现主题,比如在拍摄沈浩与他老母亲团聚的那一段场景时,没有一点摆拍的镜头。沈浩老母亲90多岁了,眼也花了,耳朵也不行,当沈浩一进家门时,笔者就把摄像机打开录了,沈浩的母亲坐在床上,听到儿子喊她,就赶忙拉着儿子的手让他坐下,并询问一下儿子的近况,还反复叮嘱说:“乖乖,在人家那儿要把人家搞好,把老百姓搞好,我的乖乖要听党的话......”那一刻,老人家的眼里只有离别已久的儿子,根本没看到我们,更没有看到摄像机;那一刻,在场的所有人都被感动了,觉得沈浩母亲太伟大了,不敢相信90多岁的老人还会有这么高的思想觉悟。后来国内很多广播电视媒体采用了沈浩母亲这段同期声。  

三、让事实说话,是人物专题片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在人物专题片创作中,要用真实可信的人所做的事来教导人、感化人。一般的人物专题片由于受题材的制约,用怎样的事实来说话,怎样用事实来说话,成为创作人员遇到的又一难题。笔者认为,在创作过程中,关键是用能反映片子主题的事实来说话,这个事实必须是真实的故事。  

《浩气永存小岗村》*的特点就是用事实说话。作品用主人公生前一件件感人事迹,来承载创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用贴近群众的语言,贴近群众的故事,贴近生活的讲述方式,将一位为民办好事的村书记活生生地展示在观众面前。我们通过可信的事实,不仅学习了人物的高尚的品格,还获得了生活的信心和动力。如果我们不用事实来描述,只用宽泛美丽的语言说沈浩如何的好,就会大大削弱片子的可信度,使人产生厌恶反感的情绪。因此,人物专题片应首先把握和处理好的就是人与事的关系,以人为“经”以事为“纬”,在叙事中表现人物,是做好人物专题片创作的好方法。  

四、拍摄人物电视专题片要有“盯”的精神  

在创作过程中,由于摄制人员要介入到主人公的各种活动中去,无形中干扰了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另外,跟踪拍摄时间长、难度大,很容易使人厌烦,发生不合作的情况。这时,摄制人员就要有“盯”的精神,赢得被拍摄者的理解与信任,逐渐成为他们信赖的人,这样双方才能合作默契,才能采集到好的素材来。  

沈浩在小岗村是很忙的,作为*农村改革*村的书记,他不仅需要处理好村里的事情,还要不停地走出去为小岗的发展四处奔波。2008年7月底,我们要赶着把沈浩的片子做出来。7月15日,笔者打电话给他,他说在滁州午饭后能赶回小岗。我们带着机器中午就往小岗赶,可是等到下午4点多钟,还是没见到沈浩的身影。打电话给他,才知道他在回来途中又应邀到小岗投资的企业去考察洽谈。  

于是,我们在电话里跟他约定第二天上午采访。为了“逮”住沈浩,我们第二天早晨6点就赶到了小岗村,沈浩被我们“盯”的精神所感动,就在他住处小院的桃树下面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采访过程中,沈浩十分平静,说话一板一眼,仪态自然大方,整个采访很顺利,拍摄了一个多小时的沈浩同期声素材。靠着这种“盯”的精神,我们拍摄了很多沈浩为小岗村忙碌奔波的画面,包括与企业洽谈、处理村里事务、参加各种活动等等。  

五、要再现真实生活场面以及已经发生的感人事件  

电视是给人看的,看和听相互补充,才能发挥它的*功能和作用。既然是给人看的,那么就有一个画面感染力的问题。目前,我们拍摄人物专题片时有的场景需要事后摆拍。为使画面真实自然采取“摆中有抓”、“抓中有摆”的手法,即在抓拍当中适当摆拍,在摆拍中抓取镜头,尽量让人感到真实。  

一般来说,一部人物专题片从确定到拍摄,都有一个选材――构思――确定主题结构的过程,也就是说有一个时间段落。在选题确定后,我们应该对所要反映的人物近期的动态进行关注,对他(她)即将发生的事有所预测,有所了解,做到随时抓取。  

在拍摄沈浩过年看望孤寡老人的场景时,就是我们安排沈浩再次到邱世兰老大娘家去和她一起吃饭拉家常,其实这段经历,已经发生过了,沈浩此前已经看望过了邱世兰大娘了,但为了片子的需要,我们必须让沈浩再重新做一次。然而、沈浩在和邱老大娘在一起时谈笑风生、自然大方,就像正在发生的一样,这段素材虽然是摆拍出来的,但是丝毫没有影响片子的感染力。  

六、从创作到再创作是人物电视专题片创作的又一法宝  

“好的作品不是创作出来的,而是再创作出来的。”这是享誉全球的音乐家约翰・威廉姆斯的名言。这位5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31次获得提名奖的作曲家,以其卓越的成就,阐释了这句名言。我们摄制的专题片《浩气永存小岗村》,先后获得09年度安徽广播电视一等奖和安徽新闻奖二等奖。作为主创者,笔者对威廉姆斯的话深有同感,因为《浩气永存小岗村》是在电视专题片《红手印留下的沈书记》基础上再创作出来的。在此之前,《红手印留下的沈书记》已经获得08年度安徽广播电视新闻奖二等奖和安徽新闻奖三等奖,但《浩气永存小岗村》的结构更具逻辑性,反映主人公性格特征所选取的事例更具矛盾冲突性,片子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也更强。  

【怎么制作电视人物专题片】  

一、发现题材  

电视人物片的“题材”就是片中介绍的具体人物及其活动,也就是作者采访拍摄的人物对象。题材的形成和提炼受创作者生活阅历、思想情感、业务素质、创作意图等综合因素的影响。电视人物片的“选材”问题实际上就是决定选择哪一个人(或群体)进行采访拍摄的问题。一般说来,“典型人物”通常成为创作者的*。“典型人物”是以鲜明独特的个性深刻概括了某一类人的某些共性,从而显示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的人物形象。  

“典型人物”的个性是指在生活经历、文化教养、所处环境等主客观条件作用下而形成的人物特征,包括思想感情、兴趣爱好、行为举止、心理意志、仪态风度等各方面。个性中有共性,个性与共性相连而存在,个性是共性的存在和表现形式。独特的个性与深刻的共性高度统一才是典型人物的根本特征。个性愈鲜明独特,愈能深刻揭示共性。但是,离开共性的个性化倾向或把个性消融到共性里的概念化倾向,都不能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过去,一些人物片中“高、大、全”的人物形象总给人一种“高高在上”、“千人一面”的感觉,缺乏人物个性,缺少真情实感,从而远离了生活,也远离了观众。有的创作者热衷于追踪名人、采访先进典型,而忽略了我们身边为数众多的普通人。  

这里所说的普通人,应该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一个热爱生活、充满情感、具有独立性格的人;一个善于思考、乐于创造、敢于探索、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典型人物”理应包括这些普通人。近些年来,电视人物片已能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审视和关照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生存价值以及同自然、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的关系;创作中运用“百姓视角”、“平民意识”,更加注重发现和挖掘普通人的典型意义;即便是反应历史风云人物或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拔尖人才,也更加注重“生活化的真情流露”,刻画人物个性,让观众觉得可敬可信。  

二、实事求是  

电视人物专题片的核心理念是通过真人、真事、真情、真景来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达到弘扬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目的。电视人物专题片与电视新闻中反映的人物虽然在表现手法上有所区别,但在真实性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真实是电视的灵魂,而真实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实事求是”。在个别电视人物专题片中,我们曾经看到过有失实、虚假的现象存在。有的编导在表现手法和构思上,把人物专题片混同于艺术性专题片,制作出的人物专题片片面追求艺术性,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或者说忽略了事实本身。  

有的编导对事实进行虚构,有的编导重新编排,让已经发生的事情人为地重新排演。这些由编导人为“创造”出来的场面或镜头不仅严重失实,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损害了所要表现的先进人物的真实形象。但制作电视人物专题片时,往往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许多已经发生的往事,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和完成这些逝去的场景呢?以笔者多年的经验,认为这个问题完全可以用解说词来进行客观的叙述,再配上一些当时的环境或人物的照片加以表现。但有时为了完成节目主题的需要,有些场景或画面还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情景再现的。但必须遵守这样一条原则“实事求是”,绝对不可以违背生活的真实性去伪造场景。这些情景重现和人造的氛围都应该与人物的真实生活相一致,否则就会不伦不类,弄巧成拙。  

三、细致入微  

人们认识一个人或一件事,一般都是从某一个细微的环节开始的。电视作为一种传媒手段,是通过画面和声音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和听觉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创作的前期多做“作业”,下功夫去捕捉人物生活中有价值的细节、较有个性化的行为举止或语言特征等,成功地塑造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往往就是靠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去完成的。同样,只有细致入微地刻画一些小事,才能使得整个片子情节引人入胜,看后回味无穷。因此,千万不能忽视对细节的编排,要务求“细致入微”。对细微情节的着意刻画对于完成整部专题片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也是打动观众很重要的环节。  

四、表现人物  

电视人物片的“表现手法”就是创作者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和不同的人物对象而在片中自始自终采用的某种结构形式。诸如:“一线贯穿式”、“夹叙夹议式”、“*人称式”、“漫谈式”、“采访式”、“时空交错式”等等。实际上,电视人物片完全可以在电影、文学创造的表现手法中去汲取养分,如:叙事(顺叙、倒叙、插叙、“*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抒情、对比、幽默、象征等等。近年来,随着国内国外电视纪录片的蓬勃发展,“纪实”手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电视创作中,这给电视人物片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天,当我们感叹电视人物片创作呈现“百花争鸣、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时,也不得不承认,用“纪实”手法创作人物片,确实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和魅力。  

【电视人物专题片的拍摄技巧】  

1、重视选题  

电视人物专题片拍摄的前提与基础就是选题,选题新颖才能出精品,这也是一个电视节目能够成功的关键。一个好的选题加上合理、深入的进行挖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精心制作,这样就会成就一部优秀的专题片。而电视人物专题片的题材,即为采访拍摄的人物对象,也就是所要报道的具体人物其及活动,而策划好人物选题也是电视人物专题片得以拍好的重要前提。  

电视人物专题片的报道对象应该为具有“新闻亮点”的典型人物,以其独特鲜明的个性对某一类人的某些共性进行深刻的概括,从而展现社会生活中哪些本质与规律的人物形象。从另一方面来说,要从多个侧面和角度来对典型的人物进行深入挖掘,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为一部人物专题片拍摄成功奠定了基础。  

2、注重真实  

拍摄电视人物专题片时要坚持实事求是,尽量展现出真实性的本质特性,真实地再现真人真事。在电视人物专题片的拍摄中,拍摄者应根据事先确定的主线进行取舍,选择一些与主题密切相关的事件,抓住富有揭示意义和价值的镜头,对一些必要的事件进行深入地拍摄,用画面反映拍摄对象的内部世界,表现事物的独特个性。一定程度上,人物专题片的优劣与多少是该台节目拍摄制作水平的直接反映,因此电视人物专题片就要求必须通过对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的拍摄制作去体现其以“实”为本的传媒理念。  

一般我们可以从拍摄角度出发,注重主观真实和客观真实。主观真实是指专题片的拍摄者对现实和人生的思考和观察方式,以及在片子中所流露出来的真实情感。电视人物专题片拍摄的核心理念就是真人真事、实景、真情,只有真实的人物与事迹,才能拍摄出更加真实、感人的画面,树立专题人物的光辉形象。客观真实是指专题片中传递的信息必须是真实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来龙去脉必须准确无误。  

真实是电视专题节目的生命,电视人物专题片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其直接原型,同时应尽可能在保持原有生活内容感性真实的基础上努力表达出蕴涵在生活内容中的本质真实。可以对电视人物专题片进行科学、客观的陈述,加以解说词等管事实反映的手法,配以场景、环境和人物照片等将人物及事迹加以最真实的体现,讲述出真实环境中的真人真事。  

3、注意细节  

细节就是电视屏幕上构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细节决定成败,电视人物专题片要注重细致入微,坚持做到典型化,调动电视的一切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富有生命力的细节,真实反映出人物的为人处事、作风、思想及道德品质,震憾观众的心灵。电视人物专题片的拍摄,只有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色彩鲜明的画面、生动感人的生活场景才能达到表现情、蕴含理的效果,如果只是干巴的解说,那么也不会吸引观众的视线。而要表现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就必须注意表现细节。典型的细节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们在电视人物专题片的拍摄过程中要对拍摄的文字稿本进行详细的分析,事先做好拍摄计划,制定好拍摄的分镜头稿本,确定片子所需要的细节镜头大概有多少,对在拍摄时如何拍摄出需要的细节镜头要做到心中有数;注意拍摄神情细节、动作细节、物件细节、环境细节、声音细节等,同时要注意观察,随时捕捉生动感人的细节。凸显人物的行为举止、风格气质,树立具有深刻形象和丰满内容的专题人物形象。  

一是要注重选择具有感染力和代表性,并能说明问题的细节,这样的细节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能突显出作品内容的深刻性。二是要围绕主题选择细节,以主题背景为前提,综合考虑该细节能否运用,必须要选择那些能深化主题的细节。  

如果本页不是您要找的课程,您也可以百度查找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