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教育网合作机构 > 广州丽人培训机构 > 广州美发培训机构 >

广东环球发型美容职业

欢迎您!
朋友圈

400-850-8622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9:00-21:00

位置:广州丽人培训资讯 > 广州美发培训资讯 > “双转移”推动广东农村劳动力就业历史性变革

“双转移”推动广东农村劳动力就业历史性变革

日期:2021-07-03 11:42:19     浏览:394    来源:广东环球发型美容职业
■引言

  去年5月,省委、省*出台《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提出力争到2012年,全省新增转移本省农村劳动力600万人,组织技能等级培训360万人,全社会非农就业比重达到80%。有专家预言这一举措将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专家认为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是调整优化我省就业结构、推进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省产业转移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大力提高劳动力技能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长远需要;是减少我省常住人口数量,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均生活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年来,我省各级劳动保障*坚持培训先行,将提升技能作为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突破口和关键环节;坚持统筹兼顾,产业和劳动力转移“两个轮子”一起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独创了许多新鲜经验,打造了一批亮点。2008年全省组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58.5万人,转移就业106.4万人,同比分别增长51.6%、18.2%,农村劳动力转移率由2007年的50.3%提高到2008年的57.0%,提高了6.7个百分点。今年1-4月,全省共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6.1万人,转移就业39.6万人,分别同比增长17.6%和45.6%。

  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减少人口数量。通过加快推进产业与劳动力“双转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减少常住人口数量,优化常住人口的区域分布创造条件。要突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当前重点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人口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

  要千方百计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方面要鼓励本地学生就读当地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教育和岗前实用技能培训,着力培养和输出具有较高技能和素质的劳动力。另一方面要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产业转移园内企业原则上大部分要使用当地劳动力。

  ———广东省省长黄华华

  劳动力转移:一场深刻而影响巨大的革命

  *或地区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劳动力素质的竞争。有什么样的产业,就有什么样的产业工人;有什么样技能素质的产业工人,就能发展什么样的产业。长期以来,广东外来工虽多过苏、浙、沪之和,但素质却“不是对手”。数据表明,广东城乡从业人员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4.9%,没有经过任何培训的占75.3%;农村劳动力82.3%只有*以下文化程度,84%未经过职业技能培训。这些没有多少技能的本地劳动力,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转出去也干不长。

  当前,广东经济正面临深刻转型,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人力资源建设也正处于关键时期,如果农村劳动力得不到有效的培训转移,产业结构的升级将受到严重制约。何况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滞后了,农民增收就比较缓慢,城乡差距就会不断扩大。前年,广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之比高达3.2倍,明显大于江苏的2.52倍和浙江的2.49倍。

  因此,只有采取有力措施,通过提升劳动力素质,加快劳动力向城镇和发达地区转移,才能让欠发达地区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带动农民增收,提升其人均GDP水平。

  一年前专家就预言,劳动力转移必将有力地促进我省东西北地区劳动力向城镇和珠三角地区转移就业,对我省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通过一年的努力,我们终于看到了可喜的变化。

  专家预计,如果对全省45岁以下中青年农民提供一次免费技能培训,广东劳动力职业培训将一跃接近发达*水平。如果到2012年全省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00万人,则每年农村居民可新增非农务工收入1500亿元以上,将带动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人均GDP大幅提高,对协调城乡和区域发展的影响将不可估量……

  冯雯娴,来自肇庆市的贫困山区。4岁时,父亲去世,家庭生活困难。去年成为肇庆市高级技校“一户一技能”计划招收的学员,经过3个月短期培训学习,经过考试鉴定,拿到了计算机工种的初级技能证书。经学校推荐,她到了佛山市实达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技术工人。现在包吃包住一个月的收入1500元,每个月可以往家里寄1000元。她说:“现在家里不用为生活费用发愁了,以前根本不敢想象。”其实,冯雯娴仅仅是广东“双转移”中受益的成千上万农村青年中的一个。

  据了解,广东省提出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以来,各地积极推进“一户一技能”计划等普惠性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出现了持续增加的趋势。统计显示,去年广东省全省组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58.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6.4万人,转移产业园区吸纳农村劳动力37.9万人,优秀农民工入户4492人。

  让“普惠制培训”政策深入人心

  去年5月,在省委、省*出台了《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后,我省开始建立完善了“普惠性”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政策体系。省直有关*紧扣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关键环节,制定出台了21项综合配套政策措施,实现了政策由零散化、单项化向普惠化、系统化根本性转变。特别是在*率先创造性地实施“一户一技能”计划,建立起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普惠制度。21个地级以上市也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配套政策措施和具体实施意见。

  为了推动“普惠制培训政策”,各地迅速行动,全面开展全省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为了使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政策能够进村入户,深入人心,充分调动农村劳动力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省劳动保障厅和省财政厅共同发出了“致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发放到1000多万农户手中,编印1000万份“服务农民工的政策指引”。让普惠性政策家喻户晓,使惠民政策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

  另外,广东省还首创“上不封顶”的公共财政投入新机制。省财政2008-2012年每年大手笔安排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专项资金10亿元以上,按照1400元/人的补贴标准专项用于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2008年省财政已安排资金近4.6亿元,在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加大民生建设投入上迈出历史性的一步。各地也积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安排落实配套资金,如中山市镇两级财政在原安排促进就业专项资金规模的基础上,安排专项资金4022万元;梅州市在省财政资金给予补助和本市财政较紧情况下,每年安排1500万作为专项资金。

  实现粗放式就业向素质就业转变

  广东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普惠制度的实施,逐步推动农村劳动力从“洗脚上田”粗放式就业,向素质就业、稳定就业的转变。

  在实施“双转移”过程中,广东省构建起“立体式(全覆盖)”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网络。技工院校发挥了技能培训主阵地、引导示范作用。探索出校企合作、校镇合作、订单培训、送教进厂、送教下乡、送教入户等培训新模式,充分利用休息日、寒暑假开展“全天候”式培训,形成了“技工学校不休假,天天培训农民工”的新机制,起到了试验田作用。

  据统计,2008年各类技工学校共组织培训农村劳动力32.2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培训任务的80%;2008年全省技工学校共招收退役士兵5043人,占全省报名总数的73%,入读技校的智力扶贫生增加到1.616万名,珠三角地区技校招收东西两翼和山区学生5.1万名,占珠三角地区相应学位总量的48.1%,起到了技能富民助推器作用。

  此外,各级各类社会培训机构、企业带动开展各类培训365.4万人。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培训手段。新建成开通省级远程职业技能培训网络平台,开发首批远程培训课件28个,使农村劳动力“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免费技能和创业培训。充分依托地方支柱、主导产业开展特色培训。云浮市充分发挥石材支柱产业优势,大力开展石材行业从业人员技术工人技能培训;湛江根据当地水产养殖业发达现状,开设虾养殖、鱼类养殖、珍珠养殖等特色培训班;中山、东莞、佛山、惠州、江门、阳江、茂名等地也结合当地特色产业组织开展各类特色培训。

  有些地方创新培训模式,探索推行送“教”进厂、校镇结合、对口招生、假期组织培训等模式。梅州市大埔县结合当地“东茶、西果、南瓷、北烟、中蔬菜”的产业布局,先后培训180名茶叶初级工、400多名陶瓷工艺技工,被聘到相应的行业就业。

  劳动力技能素质和就业结构明显优化

  通过实施“双转移”,广东初步形成了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人力资源配置优化、企业用工本土化提高、广大农民普遍受惠的新局面,劳动力技能素质和就业结构明显优化。人力资源区域配置明显优化。2008年上半年全省新增技能人才66.7万人,下半年新增技能人才82.7万人,增幅逐步放大。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也稳步攀升。

  省劳动保障厅负责人表示,广东省及早谋划推行普惠性技能培训制度,就业结构明显优化还集中体现在“两升两降”:2008年城镇就业人数中,本省农村劳动力同比增加99.1万人,增幅达14.1%,外省农村劳动力同比减少45.2万人,降幅达2.4%。珠三角地区新增就业人数同比下降16.7%,欠发达地区通过产业转移带动就地就近就业,新增就业人数同比上升18.2%。

  今年以来,“双转移”成效更加显现,人力资源配置更趋优化。1-4月珠三角地区城镇新增就业36万人,同比下降19.3%;东西北区域新增就业人数20.8万人,同比上升5.1%。据了解,由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在珠三角等地出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由企业正规就业向社区灵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转变的新变化。如东莞市积极推广“村民车间”模式。中山市在村居设立“大嫂工作坊”、“社区工作坊”、“企业社区车间”,有效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欠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将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规划与省级产业转移园区规划同步研究,同步实施。据统计,全年共带动74万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为产业升级转移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我省劳动力转移还促进了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升级转移提供了技能人才支撑。去年,省劳动保障厅与梅州市共建全省*人力资源开发示范市,中山与茂名共建*省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基地,深圳市与14个欠发达市签订劳务合作协议。

  劳动力有效转移提高了农民收入。据不完全统计,广东全省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的年务工收入达到1300多亿元,非农收入占农民收入总额由2000年的54.2%增长到2008年的71%,在粤北山区劳务经济成为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2008年全省50万户贫困家庭通过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实现增收脱贫,初步形成了“转一个,富一家,转一批,富一方”的可喜局面。

  我省还出现了劳动力转移与产业转移互促共进效应。据统计,2008年各类产业转移园区吸纳本省农村劳动力的比例达60%。梅州市产业园区用工总数为1.1万人,本土化达80%;茂名信宜市承接从珠三角地区转移来的600多家毛纺织企业共吸纳劳动力6.3万人,其中92%为本省农村劳动力。第五届“山洽会”共签订合作项目77个,珠三角地区协议接收东西北地区劳动力人数达38.4万人,比上届增长49%。2008年东西北地区29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区,新吸纳本省农村劳动力37.9万人,形成“人随产业移,就地就近转”的良性机制。全省全年通过农村劳动力培训带动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97.6万人次,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07年底的16.8%上升到2008年底的19.6%,提高了2.8个百分点,为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提供了技能人才支撑。

  劳动力转移新经验、新亮点

  韶关南雄:“一网四库”实现有效培训

  南雄市地处韶关西北部,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和失业返乡农民工近2万人。去年开办职业技能培训班16期,专业(工种)10个,培训农村劳动力2856人,就业率和获证率达到91%。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后的工资待遇平均增加300元以上。就是因为建立信息“一网四库”(即“人力资源网”,内设“人力资源信息库、企业空岗信息库、培训资源信息库、劳动力转移信息库”)实现有效培训。

  今年初,他们开展了失业返乡农民工调查,弄清楚待就业农民工的人数和状况。然后每月深入企业开展用工需求调查,准确掌握企业空岗信息。在此基础上,按照“镇镇有库、村村有帐、人人有责”的要求,建立了人力资源信息“一网四库”和台帐。通过信息网络,定期收集、分析、发布培训转移就业信息。

  梅州:围绕需求抓培训

  紧扣产业发展。围绕全市烟草、建材、电力、矿业、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六大支柱产业的发展需要,在各类职(技)校设置相关专业,开设专业培训,切实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证。

  紧扣企业需要。围绕企业用工需求,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新路子,着力化解企业招工难和群众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把学校办到企业去,在企业设立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另一方面,把企业办到学校去,开展定单培训、定向培训、委托培训等,为企业提供岗位培训服务。

  紧扣农民意愿。实施“一户一技能”培训工程和“三百”(100个镇、每个镇每期1个班以上、每个班100人以上)行动计划,对全市3万多名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45岁以下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失地农民、留守妇女开展免费技能培训。

  江门:签协议千企扶千村

  去年,江门市委、市*搭建了“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服务平台。“千企扶千村”实施1年来,已免费培训农村劳动力42645人,培训后实现转移就业35232人,得到了省委书记汪洋的肯定。

  江门*有关负责人表示,江门搭建了企业、农村、农民“零距离对接”服务平台。组织所有行政村与规模企业结对签约。去年首创“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全市所有行政村1050条与规模企业1296家现场签订劳务合作协议书,并组建了1050名村委会就业联络员和1296名企业招聘联络员队伍,为企业、农村、农民搭建了“零距离对接”服务平台。并统一开发了“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管理系统,实行登记入库、逐月上报、动态管理制度。

  此外,还多形式、多层次对农民实施免费培训。去年全市新增农民免费定点培训机构20个。各级劳动保障*为有参加培训愿望的41123名农民发放免费培训券,并深入乡镇、农村,组织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信息、送培训、送服务”活动,建立了招工、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

  清远:建立体化培训模式

  清远坚持以学校为培训主阵地的同时,灵活多样地开展多层次、多途径、多手段的职业技能培训,走出了一条适合山区实际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培训模式。

  校校结合培训。在以学校为主阵地的基础上,联合社会上具有一定资质培训机构,实行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材,统一调配师资,统一技能鉴定,协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建立了“校-校”培训网络。

  校企结合培训。通过校企合作渠道,对企业新招员工按企方要求进行相关工种的岗前培训,实行免费送教进厂,全面构建“校-企”培训网络。

  校村结合培训。结合清远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项目,并主动送教下乡,全面构建“校-村”培训网络。

如果本页不是您要找的课程,您也可以百度查找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