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电子工业学校发展历程
长沙市电子工业学校的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至 1914 年,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以教会慈善事业为名创办的湖南私立福湘女子中学,与当时的雅礼中学齐名,有 "南有雅礼,北有福湘" 的美誉,革命先烈杨开慧曾在此就读。
建校初期,学校由美籍传教士慕亚娜担任*任校长,首届招收四个班,同时兼办幼稚师范和普通师范各一个班。1924 年,学校改制为完全新制中学,设置*部和高中部。在随后的发展历程中,受历史变迁影响,学校多次经历迁移。1930 年 10 月迁移至武昌,次年春迁回原址;1938 年因抗日战争爆发,迁至沅陵,1945 年 1 月再度迁回。
1949 年 8 月,长沙解放,驻校教会退出,外籍人员回国。1951 年 6 月,学校由湖南省人民*文教厅接管,1952 年 11 月正式改为公立学校,并更名为 "湖南省长沙市第二女子中学"。1956 年 6 月,学校再次更名为 "长沙市第十中学",且仅招收女生。直至 1969 年春,才正式改为男女合校。
在 "文革" 期间,学校管理体制历经多次变动。1969 年 1 月,长沙市油脂化工厂派出工宣队接管学校,并将其改名为 "长沙市油脂化工厂‘五・七’中学"。此后,省建六公司、市机床设备维修厂、市化工厂也曾派出工宣队进驻,直至 1978 年 4 月工宣队撤离。
1983 年,学校领导班子调整,顺应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浪潮,1984 年秋开始创办职业高中班,并于 1985 年停止招收普通高中班,逐步向职业教育转型。学校积极开拓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先后开设 "家用电器""办公自动化" 等专业。1990 年 6 月,经湖南省教育委员会验收批准,长沙市第十中学正式更名为 "长沙市电子电器职业中专学校"。
此后十年间,学校不断发展建设,逐步成为湖南省现代化的工科职业技术重点学校。1995 年 6 月,经湖南省人民*办公厅批复,学校再次更名为 "长沙市电子工业学校",转为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由市教委主管,业务上接受省教委指导。同年 11 月,明确学校为副县级财政全额拨款全民事业单位。
发展至今,学校已成为长沙市教育局直属公办的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截至 2023 年 8 月,学校坐落于长沙雨花经济开发区,占地面积 9.1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 8.5 万平方米。在校学生 3000 余人,拥有一流的教学与生活设施,建有 70 余间高标准实训室。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职工 243 人,其中*金牌教练 3 人、省级专业*带头人 8 人、正高级教师与中高级教师共 16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