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实现生活化,对学生的有效学习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极大。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生学习的有价值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课本中的数学也只应是生活数学的一种影射、提取、概括和应用,课本无非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生活范例”,给我们学习数学提供了一种视角,搭起了一座平台,它只是在预示,任何“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找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切合点”,打通数学与生活的无形屏障,变课数学为生活数学,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自己的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消除对数学的陌生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乐意学习数学。
例如: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教材例题是这样的:“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本例虽然涉及的数量较小,但对于生活经验贫乏的**生来说,对“原计划造林和实际造林”感到陌生,不容易理解。教学时我改变了例题,进行了如下教学过程:首先让学生说本班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再让学生根据这两个条件补上百分数的问题,即“六(4)班有男生25人,女生30人,女生比男生多百分之几?”然后让学子生思考这个问题的含义。学生讨论非常热烈,各抒已见,在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题意,掌握了数量关系,用两种方法解答了应用题。接着出示书上例题,让学生练一练,问题迎刃而解。这样教学使学生身临现实情景,感到熟悉、亲切、真实,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沟通了书本与现实的关系,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教学方法生活化。
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尤其是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抽象化的数学让学生形象地去理解和接受。一个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教师如果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是学生引导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
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又如把教学长度单位改成“长长短短”,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比大小说成“排排队”等等,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课题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1.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从*生的特点来看,他们正处于由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是抽象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性时期,而生活化教学注重的就是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将数学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生活,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具体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其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对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教学方法的“生活化”,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氛围里充分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比如对于数学计算方法的学习,可创设以下教学情境:星期天老师带大家去植物园参观,植物园的门票制度为成人票20元,学生票10元,团体20人以上的,门票为每人15元,班里有25名学生以及2位老师,这时可以由老师引导学生计算不同购票方法所需要的门票钱,并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以选出最为实惠的购票方法.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染到情境中准备去游玩参观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帮助他们理解并应用不同的数学计算方法,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应用“生活化”数学内容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要想实现*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就要将数学知识内容回归到生活当中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对此,要注重将生活实际引入课堂教学内容中,例如,提高学生对a - b - c = a - (b + c)这一规律的认识,可以将该知识内容引入生活实例中:妈妈给你20元去商店买醋,一瓶醋6元,到商店买过醋,售货员找给你14元
你看见你喜欢的漫画书《阿衰》到货了,一本10元,于是你买过书之后还有4元,这其中可以用20元先减去买醋的6元,再减去买书的10元,*剩4元,也可以用20元减去你买醋与买书总共花的钱6 + 10 = 16(元),*剩4元,就是说,可以通过20 - 6 - 10 = 4(元),也可以用20减去你总共要付的钱,也就是20 - (6 + 10) = 4(元)来算出,结果是相等的,从中可以看出a - b - c = a - (b + c).
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
一、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明确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教学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生活化,那么,我们首先就要充分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充分明确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引导学生积极从生活实践中寻找数学原型,去发现数学实例,引导学生对贴近自己生活的现象提出数学问题,从而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知识,将教学、学习、生活实践看作一个统一体,做到“教学做合一”。只有这样,教学理念实现生活化,教学目标实现生活化,我们的整体教学才会向生活化迈进。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老师。”这句话阐述的重要意义早已不言而喻,早在我国的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前提保障,是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关键因素,无论什么样的教学,都需要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供动力保障,我们的*数学生活化教学也是如此。教学实践表明,创设教学情境,突出知识的趣味性,是使学生很快对所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充分的联系生活,充分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的特性与和教学知识的组织,实施多媒体、游戏、实物演示、直观性的语言等教学策略,创设一定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巧设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得数学知识不再是抽象化的,加强生活和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内容来自生活。不但对实际生活进行了再现,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生活和数学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实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学生活化的实现途径
课堂的教学要生活化
教师在课堂上要选取最贴近孩子们生活的题材,比如熟悉的景与物、人和事、学习与生活的实际等等,让他们真真切切地体会身边时时刻刻正在发生着的“数学”点滴,从而经历一个从生活到数学再到生活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现行数学课本上的大多数内容简洁明了,相对而言过于严谨,离*生的生活有点远,所以不妨在例题基础上再作些“生活型加工”,想方设法把供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转化成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和经验,从而拉近两者间的距离。以*的学生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地预备了樱桃、白菜、西红柿、苹果、辣椒、橘子、扁豆、草莓等,让大家想怎么分就怎么分。
这些东西学生们没有不熟悉的,他们的脑子就像一下子被激活了似的,讨论起来你争我抢,答案也是五花八门。有的说:“分两种,樱桃、苹果、橘子和草莓是水果,西红柿、白菜、辣椒、扁豆是蔬菜。”有的说:“按颜色分,樱桃、苹果、西红柿和草莓都是红的,剩下的是另一类。”还有的说:“我把它们分两种,一个是我喜欢吃的,像樱桃和草莓,还有一类是我都不喜欢吃的。”……在感受童言天真的同时,我更深地体会到分类这种数学思想是如此朴实地贴近学生,而学生们已有的生活经验真的是数学教学的宝贵财富,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们也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就生活在数学的世界里。
课堂的质疑要生活化
学生们那一双双“生活的眼睛”所看到的事物是多样的,他们的思维方向、思维结果不一定会顺应教师的教学预设。那么我们的教学是执行预设的教案,还是开发课堂生成的资源呢?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在课堂上一旦遭遇质疑,便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既定的教学思路上。笔者认为这样不妥,教师必须有效地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鼓励学生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
我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个学生,有一次在课堂练习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45千米,从甲城到乙城要行8小时。假如改从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120千米,只需几小时?题一出来,小科就举起了手,他说:“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不可能是同一条路,那么路程一定相等吗?”这时作为教师应当及时肯定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并且发动大家讨论,经过一番思考形成了统一的结论,就是把这道题的条件之一改为同一条公路的慢车道和快车道就好了。